夏衍诞辰125周年|专访沈芸:我爷爷终身都有地下党情结,他不喜欢讲苦难
夏衍(1900年10月30日-1995年2月6日),原名沈乃熙,字端先,中国著名文学、电影、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,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。他早年参加“五四”运动,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过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。1927年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,192
夏衍(1900年10月30日-1995年2月6日),原名沈乃熙,字端先,中国著名文学、电影、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,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。他早年参加“五四”运动,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过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。1927年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,192
“祖父在上海几十年的经历,留下来许许多多痕迹,其中,巨鹿路675号无疑是重要的一笔。”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座谈会昨天在上海作协举办,夏衍孙女、作家、研究员沈芸置身所在的巨鹿路675号,感叹有种“时空交叠”感。
今年是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,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。夏衍原名沈乃熙,是中国著名文学家、电影作家、戏剧作家、文艺评论家、社会活动家,也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。
在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的金秋十月,“夏衍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——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座谈会”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。正如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、专职副主席马文运所说:“在夏衍先生曾经工作过的这个院子里、在他曾经出入过的这个大厅里,举行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5周年
“时过境迁,七十多年后,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上海文化的深刻影响,他当年的深耕细作仍然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诸多细节中。”著名文学家、戏剧家、电影事业奠基人夏衍的孙女、作家沈芸在“夏衍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——纪念夏衍诞辰125周年座谈会”上这样说。
今年10月30日是夏衍125周年诞辰。夏老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、社会活动家、左翼戏剧、电影运动的开拓者,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。特别是全民族抗战开始,他先后主编过《救亡日报》《华商报》《新华日报》等,其间,还曾主编过重庆《新民报》副刊“西方夜谭”。他是
江平,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,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,一级导演,资深电影监制、大型活动主持人。俄罗斯尤里奥泽诺夫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导演、2000年全国十佳制片人、中国电视剧新时期20年突出贡献者。编导、监制的作品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百花奖、金
炮火摧折山河,离散谣言四起,却撼不动文人的倔强!他们以笔墨淬韧性,用舞台守信仰,让抗战精神如草木般,历经风雨仍生生不息。跟随虚拟人物任素宁日记里的温热记忆,步入电视剧《阵地》的历史长卷,看文人执笔为戈,在绝境中点亮微光!
当历史课本上的铅字化作荧屏上会呼吸的血肉,当郭沫若的豪饮与夏衍的皱眉成为朋友圈热议的表情包,《阵地》完成了一场惊人的文化破壁——这部央视热播剧用镜头语言解冻了被教科书固化的文化巨匠,让他们从纪念碑上走下来,成为会为稿费发愁、会因家庭矛盾苦恼的鲜活个体。导演高希
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值此特殊历史节点,由高希希执导的抗战电视剧《阵地》,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。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为核心叙事线索,不同于正面战场激烈鏖战的叙事方式,全景式呈现了夏衍、郭沫若等文
笔墨间藏千钧力,无硝烟处亦战场。志士执舆论为刃,护文字版权不失,破分裂诡计于无形——这便是文化抗战的锋芒!伴着虚拟人物任素宁的日记余温,探入电视剧《阵地》的烽火人间,读懂一代文人守护家国的别样担当!
桂林,这座被誉为“抗战文化城”的山水名城,曾是中国文化精英云集的精神堡垒。七星岩下,曾回荡着夏衍、田汉、欧阳予倩等文化巨擘的铿锵誓言;漓江之畔,曾见证《救亡日报》同人以笔为枪的日夜坚守。
1938年至1944年间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桂林文化抗战运动垒筑成一道敌人无法攻破的文化阵地。面对山河破碎、民心低迷,知识分子毅然走出书斋,化笔为刀。这段闪耀着文化人勇气与担当的历史篇章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今年是夏衍诞辰125周年,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。在夏衍所兼具的多种文化身份中,剧作家无疑是他最为重要的一个。他创作的一系列电影与话剧剧本,不仅艺术特色鲜明、美学风格独到,更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与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,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此外,他与同
最近电视荧屏上可谓烽火连天。归队刚刚落下帷幕,我们的河山便接踵而至,两部抗战题材作品相继引爆收视热潮。
嚯!央视一套又闷声干大事了!谁能想到,一部连预告都懒得好好做的历史剧《阵地》,开播才4集,收视率嗷嗷往2%冲,直接叫板那些天天买热搜的流量剧!它到底有啥魔力?难不成现在的观众,不爱小鲜肉改爱老戏骨了?
桂林山水甲天下,但很多人不知道,桂林在抗战时期还是全国瞩目的“文化抗战”高地,曾汇聚一大批国内顶尖的文艺大家。近日,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历史背景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《阵地》在央视一套热播,揭开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让笔者大开眼界!将剧情聚焦在文化抗战领域,可
1937年,淞沪会战爆发后,在国共两党联手下,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迅速创办了机关报《救亡日报》,以客观公正、兼容并蓄为办报方针,辗转上海、广州、桂林三地,坚持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场出发,鼓舞广大民众参与抗日救亡,为推进上海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、发展,发
电视剧《阵地》登陆央视一套,开篇即是流亡日本十年的郭沫若归国抗战,并扛起中国文化抗战的大旗。《阵地》是今年中央台和广电总局抓的这个六部“抗战胜利80周年”献礼剧之一,且作为今年唯一一部“重大革命题材”,个中情节可为郭沫若此前各种争议拍板定调。
没有局限于抗战题材侧重展现的硝烟弥漫的战场,而是用镜头回望中国文化史上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“文化抗战”,讲述那个年代文化人“以笔为枪、以文铸魂”的抗战故事——题材的突破给了电视剧《阵地》全新的视角,也给了它在众多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底气。